今天是:

高教视野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野 >> 正文

从地方高校迈向一流综合性大学

发布日期:2018-05-11    作者:     来源:     点击:

——杭州师范大学转型发展的成功实践

 

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春深处,桃花灼灼,坐落在人间天堂的杭州师范大学,今年5月即将迎来110周年华诞。

百余年来,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民族复兴之路的杭师大,一直遵循着“师范救国”“教育兴国”“与时俱进”的理念,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寻求卓越,倾力打造一流的师范教育。

教育救国,师范兴国。穿越历史烟云,追本溯源,杭师大前身始于1908年创建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是全国较早建立的六大高等师范学堂之一。1978年,经国家批准建立杭州师范学院,2000年以来,杭州教育学院等学校先后并入,组成新的杭州师范学院,2007年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百年传承,积淀了“勤慎诚恕,博雅精进”的校训精神;砥砺前行,形成了“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办学特色。

“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号令。近年来,杭师大这所百年老校,始终按照“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育供给侧改革为指引,顺时应势,调整方向,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成功实现了由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普通大学向一流大学的转型,正从一所地方性高校向一流综合性大学阔步迈进。

顶层设计:擘画新世纪蓝图,同心筑梦杭师大

从地方高校冲出,向一流综合性大学攀升,离不开正确的顶层设计。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实现快速发展,是杭师大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

2008年百年校庆以后,杭州市政府部门支持杭师大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在政策、资金、体制、环境等方面大力支持学校建设,为杭师大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所老牌师范院校由此迈上了转型发展之路。

万事开头难!转型发展从哪里破题?如何写好转型发展的“奋进之笔”,答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考卷”?

“立足杭州,服务杭州”,学校果断调整办学定位,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服务杭州市支柱产业转型发展需求,按照学科建设“差异化”发展理念,统筹教育资源,一手抓优化学科布局,一手抓人才培养质量,带动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份适应杭州现代服务业产业需求的“样本”——共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学院应运而生。为服务杭州发展互联网经济、建设“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动漫之都”,学校打破以学科命名学院常规,在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务外包)、艺术设计(动漫)等专业及传统学院基础上,与阿里巴巴集团、IBM集团等合作,2008年以来,先后创立了阿里巴巴商学院、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和国际动漫学院(现更名为文化创意学院)作为面向现代服务业的3个新学院,实现传统办学功能转型。

为勇攀内涵建设高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在重点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公共服务体系能力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及教育国际化等方面首期即投入12亿元资金,大力实施“攀登工程”,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学校新增引进院士量级、长江学者量级人才已达30余名,高层次人才数量居省内高校前列。

正是这样的转型发展理念与模式,使得杭师大十年来的发展屡上新台阶。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定位与主要目标任务,以转型促发展,以转型促提高,以顶层设计为推动,通过院系科学设置、学科合理布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等,从而具备了从地方高校向一流综合性大学迈进的基础、底气和实力。

2015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再次提出,要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到2020年建成省内一流综合性大学并成为省重点建设高校,到2030年力争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这是历史赋予杭师大的光荣使命,更是一代代杭师大人长期孜孜追求的共同梦想。

师资优化:海纳百川聚英才,强基固本补元气

“大学之大乃大师之大”。“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为构筑人才高地,2008年7月,杭师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党委人才办,专门负责长江学者、院士等两个量级的高端人才及其团队的引进和服务工作。同时,加大专项引才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引才引智政策,人才引进体系日趋成熟。2018年1月,学校修订“卓越人才”计划,进一步提高人才待遇和综合支持力度,增加人才长聘渠道,激励人才长期履职和长期贡献。不断优化人才制度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与文化环境等,努力使学校成为优秀人才不断汇聚和成长的肥沃土壤。

为大力提高教师学术和教学能力,2008年以来,学校大力实施教师博士化工程和访学研修工程,加大教师进修资助力度,持续选派教师到国(境)内外高校特别是一流高校进行访学或做博士后研究,师资学历层次明显提升、学缘结构持续优化。此外,学校积极构筑“师从名师”海外研修项目、“师从能师”教师社企实践项目、“师从良师”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等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有效推动全校师资国际化水平、实践创新与服务社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近十年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的教师比例提高了30%,并且有一大批优秀骨干教师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杭州市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杭州市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省、市人才培养工程。截至2018年4月,学校现有国家级别人才31人、省级人才35人,高层次人才总体数量居省内高校前列,人才竞争力明显提升,为学校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人才培养:顶天立地担大任,培育骄子报祖国

建校以来,杭师大始终胸怀民族伟大复兴理想,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尤其是新时代积极融入杭州乃至全省全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在巩固培养优秀师范生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子,形成了人才培养“一体两翼”新格局。

十年来,杭师大以“三个创新”为主要发力点继续做大做强教师教育传统优势。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杭师大创办国内首家专注卓越教师培养的实体性荣誉学院——经亨颐学院,探索出大学—荣誉学院、荣誉学院—专业学院、政府主导的U—G—S教师发展学校等“三个协同”育人机制,专注卓越教师培养,并采用“二次选拔”,有力地解决了优秀生源难以选拔的问题,为我国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贡献了新样态。

二是创新培养模式。聚焦影响未来卓越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围绕“德高•学高•技高”的培养目标,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教育实践、协同培养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改革创新,形成了“一制三化”(双导师制、教学小班化、素养双强化、实践全程化)为内核的培养模式,连同“三个协同”育人机制,有力地解决了我国教师教育协同培养效果不佳、学术性与师范性难以兼具和实践教学弱化等传统难题,为系统解决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难题贡献了新思路。

三是创新实践浸润。经亨颐学院与杭州市师干训中心合署办公,贯通职前和职后,打通校内和校外,集中了应用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最优质资源,多渠道发力强化教育实践,为学生实践浸润提供充分保障,不仅提升了学生持久发展能力、涵养了教师气质等,而且有效破解了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难题,为我国教师教育实践强化贡献了新举措。

从2007年开始,杭师大聚焦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确立“需求导向、开放办学、创新引领”新理念,率先提出变“学科逻辑”为“产业逻辑”、校企共建新型学院分类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型人才的新思路,审时度势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人才之路。

阿里巴巴商学院、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和国际动漫学院3个新型学院,分别构建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三大现代服务业紧密对接的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同时,积极与企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无缝对接,以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和“双创”智库为依托,以创业学院、科技园、梦想街区为基地,校地协同建设产学研“双创”平台,成功创建“项目驱动—成果孵化—创新引领—产学联动”四层级进阶式的“双创教育”体系。在杭州市的大力支持下,“双创项目”让广大学生收获满满。

十余年来,杭师大这种校地合作模式从共建共管实践教育基地的“1.0”版,过渡到贯穿全程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2.0”版,再发展到共建学院构筑共同体的“3.0”版,学校走出了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2012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2016年获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2016年被国家教育部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

学科建设:战略调整促蝶变,综合实力大跨越

杭师大的决策者深刻认识到,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基础性、根本性环节,是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和飞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杭师大近年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走“差异化”的学科发展之路,通过实施“攀登工程”和“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对学科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科结构,传统基础学科、新型应用型学科和特色学科同步发展,实现了从师范型向综合型、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的历史性转型,学科水平实力不断提升,办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目前,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等11大学科门类,已初步形成学科门类众多、特色较为鲜明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为今后发展成为一流综合性大学奠定良好基础。

杭师大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开展重点学科建设,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已经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重点学科——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教育学学科入选第二批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拥有省一流学科A类8个、B类6个,省内高校排名第三;化学与临床医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ESI国内综合排名进入百强,省内高校排名第四,另外3个学科排名已接近1%;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6个学科进入B类、11个学科进入C类,省内高校排名第四;2017年自然指数中国内地高校排行榜第69位,连续三年进入百强。

科学研究:广建平台强科研,产学研创硕果丰

2008年以来,学校制定实施“以成果为导向,坚持基础研究、产学研工作两手抓”转型发展战略,突出主攻方向,重视内涵提升,打造跨界创新团队,重点抓好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建设。在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总量、科研平台、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跨越式发展,学校科研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十年来,杭师大作为省属高校仅有的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端粒相关蛋白对人类重大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实现了学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主持国家“三大科技计划”项目零的突破;主持科技部门“973”“863”、国家支撑计划课题15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6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55项。省部级创新团队从无到有,各类省部级科技平台取得突破。高水平论文数逐年上升,近三年,论文自然指数(NI)连续进入中国内地高校百强,SSCI和A&HCI收录文章数均列浙江省内高校之首。2017年,学校共有82篇论文为ESI高被引论文,另有植物与动物学、工程学、神经与行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具备冲击前1%的实力;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23项。另外,入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部,获吴阶平医药创新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

2011年起,杭师大将“服务杭州行动计划”作为学校总体发展战略之一。针对学校社会服务工作做出全面战略部署,制定“以成果为导向,坚持基础研究、产学研工作两手抓”的科研转型发展战略,推出《服务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方案》《服务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五年工作规划(2017—2021年)》等,把科学知识、人才优势和创新能力不断地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效益、社会财富和人民实惠。

干在实处,方能走在前列。“之江西、西湖滨,桃李一堂春。”杭州师范大学已走过了110个春夏秋冬,进入新时代,这所百年老校将继续努力创新,积极探索卓越教师的培养规律,寻求“双创”教育的成功模式,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探索新路,为普通地方高校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提供有益模板。

此正是:栉风沐雨百十载,弦歌不辍发新声;薪火相传有来者,桃李芬芳满园春。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