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办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当今诸多国内大学的战略定位。这一定位符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要求,符合办人民满意大学的价值取向,也符合莘莘学子的求学目标诉求。大学要真正办得有特色、高水平,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磨砺,真正厘清两者的内涵和内在联系,将有特色高水平有机融入新时代的办学实践中。
有特色之内涵
在讲学校有特色办学定位时,每个学校、每个人都可以讲出不少特色之事。但事实上,有特色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现成的概念,不是身处边疆就一定会添上边疆特色,也不一定地处中原就会以中原特色优势而自居。特色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需要我们根据主客观条件不断凝练、总结而成,还要将这种特色时时落到办学的方方面面,在现实变化中不断调整和提升。对于当代中国高校而言,有特色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国家和社会层面。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首先是我们全国高校的一个必考题。任何学校、任何人都不能回避,更不能轻视。说到底,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竞争。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培养出了一批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青年人才。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时刻注重引导青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思想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前行的方向。这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成功最根本的要件,也是中国大学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不是凭空而生,而是建立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土壤中的,这是中华民族所以能在历经磨难中坚忍不屈、走向辉煌的底蕴所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自然成为中国大学有特色的内在要素之一,这其中北大和清华最能体现出这一特色走向。北京大学从其诞生、发展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最为关键的就是始终坚守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各方面人才。清华大学的历史发展,更是彰显其通晓民族国家大义的情怀,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展现出了这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厚重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这一深刻论述,讲清了中国大学应当以什么样的路标前行的重大问题。
二是区域经济文化层面。中国大学的特色性,当然与区域经济文化有着莫大的关系。西部地区的独特经济结构和历史文化风俗,使得生长在这些地区的大学体现着鲜明的西部风情,无论学科设置还是社会实践以及学生就业,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文化因素。还有东南沿海的高校,这些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率先启动者,其区域发展和文化走向特质鲜明,所有这些也在影响着这些地区高校的发展。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石河子大学,多年来一直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这所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留得下、用得上。当然,对于区域文化的影响,我们要注意防止两种片面性,一种是漠视这种存在,不去研究区域经济文化的作用和内涵,更不关注如何将区域经济文化与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紧紧盯着普适性的指标;另一种是放大这种区域影响,在一定程度忽略了国家社会层面的特色,或者没有把区域经济文化放到国家社会的大系统中来考察。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可能视野相对狭隘,将来到更大舞台中时会出现水土不服。
三是学校独特历史文脉层面。大学是学术传承、人才培养、造就文明的圣殿。这就需要大学必须有一种定力,必须按照既定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如此,这所大学才能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大师之家、学者之家、学子之家、文化之家。在当今各高校纷纷给系改院的大潮中,北京大学中文系不忘初心,不为外界的浮躁所动,坚持走自己的学术道路。他们凭靠着自身的历史积淀,厚积薄发,“小”系却有大天地、大格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学校在重新审视自身的办学目标,进而进行新的整合,这当然无可厚非,且是必要的。但要警惕的是,一些学校将原有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抛之九霄云外,对自身的优势和短板分析研究不足,不大顾及自身的尺短寸长,一味追新追时尚,什么吸引人就开设什么专业,什么“时尚”就起什么名,如此一来,学校上下左右齐折腾,劳民伤财不说,学校竞争力和特点也都随之大大受损。
高水平之辨析
高水平这一概念,看似清楚明白,仿佛是个不证自明的常识,但事实并非如此,正是由于对高水平理解出现偏差,才使得我们可能尽管天天讲高水平,但在实践中却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状况。
高水平不是单纯的数字累加,而是面向未来的创新。高水平是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都要追求的目标,无论这所学校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无论这所学校的学术积淀如何,在学术研究和学校治理上追求高水平是必须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高水平。在现实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一系列的表格化的评价,一所学校有多少院士、多少博士、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了多少论文,如此测评方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仅仅到此为止,又显然是不够。重要的还在于如何对这些数字化、表格化的统计进行内在深入评估,并且如何将创新作为最重要的权重纳入到这些数字中去,让这些数字有立体感、鲜活感,不以著作、论文多少来论英雄。芝加哥大学的毕业生中,有9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还有美国总统。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季默曾表示,在大学里,促进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芝加哥大学在培养学生时,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帮助他们成为能够思考别人还没想到的问题的人,希望他们能够看到普通的东西,然后讨论和看到创新的可能。教职员工做科研的时候也是这样。为了使教职员工的研究更有影响力,他们必须从普通的东西中得到别人看不到的结果。
高水平不是产生了多少束之高阁的成果,而应该是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化学反应”。我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且正在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这高和强的一字之差,其内在区别,就在于教育理论、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占比有多少。这是检验学校是否进入高水平行列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看这所学校创造性地推出了多少新成果,二是看这些成果是否在现实中管用,是否能够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没有原创性的成果,学校的高水平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原创性成果不与现实对接,仅仅达到报奖和宣传的目的,这也难以最终检验这所学校的高水平。北京大学的王选教授是最早提出“顶天立地”观点的学者,要有顶天的学术成果,更要有立足改变现实的能力,这是检验学校、学者高水平最重要的标志。
高水平不仅仅是就业率爆棚,更是能培养出引领社会前行、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英才。进入21世纪,教育、科技、经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要求我们要有一个系统的大教育观,要从市场的需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来统筹思考教育问题。就业率当然是我们办高水平大学回避不了的话题。但要注意的是,高水平大学不是迎合市场需求来进行教育教学,而是要在适应中引领市场和社会需要,创造性推进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这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而是关乎高水平大学的价值走向的大问题。人是社会的创造者,教育不同于其他产业和事业根本点,就在于教育是对人的培养和铸造,而人又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有机体。如何使我们的教育在智慧中见温度、在严要求中显关爱、在知识传授中重批判、重质疑,所有这些都关乎我们人才培养的内在质量。
在实践中推进两者有机结合
有特色与高水平当然有一定的区别,其内在侧重点是不同的。但两者从来就不能孤立存在。也就是说,我们从来不可能理解:一所低水平的高校而被称之为有特色;一所无特色的高校却可以冠之以高水平。我们更不能把有特色作为消解高水平的托词,把高水平作为傲视有特色的底牌。为此,我们要力求做到:
一是在深化综合改革中促进两者结合。高校综合改革是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世界高等教育竞争新形势所做出的必然选择。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建更多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就更需要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将有特色和高水平的目标有机整合起来。要通过改革,在顶层设计上,构建两者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要辩证把握两者关系。在设计高水平目标时,就要体现有特色的导向;在创建有特色学科时,注重以高水平去推动。打破“两张皮”的设计思维,形成合二为一的整体改革思路。要打破现有的相对固化的部门工作职能,深化部门职能改革,将有特色高水平内在统一贯穿于学校各职能部门中,为了实现两者统一的目标做到各自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补充。如在推进科研体制改革时,就要充分考虑科研服务的权重,真正做到科研成果有落地、有对接,真正使科研新成果能够在服务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无论如何改,新时代大学的初心不能变,就是在建更多高水平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进程中,使大学能够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再立新功。
二是在评价体系优化中促进两者结合。有特色和高水平只有相互结合,两者才能显出各自的优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在评价体系上做文章。因为评价体系体现着对办学行为规范、资源配置、成果影响测定、老师工作绩效等方面的认定。我们要打破过去相对固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有特色与高水平合为一体进行综合评价。这包括如何对高水平成果进行评价,过去我们往往依靠申请项目的等级、项目资金数、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等级,应当说,这些评价不是说完全没有意义,但可能却忽略一个最为重要的指标,就是服务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的显示度,忽略了某一成果的特色效应。如一个是省级50万的项目,另一个是获得国家级500万的项目,当我们最后对他们进行测评时,不能被两者的等级指标所影响,而要看两者的性价比,或许前一项聚焦问题更强,更具实际价值,更有特色,此时就需要我们进行评价导向的调整,要真正使有特色高水平相结合进入到评价核心权重中。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学者,甚至一些知名的学者,不愿意申报项目,不愿意接受项目评估之类活动,这恐怕与我们评价体系的相对固化不无关系。优化评价体系是指要构建一个开放的、综合的、动态的评价系统,将有特色与高水平的结合放到评价体系的核心地位,并通过一系列的大数据分析应用,找到真正实现两者结合的共同点。在这个工作上,形成健全的评价体制并及时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
三是把人格培育作为两者结合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格培育是教育之神圣和伟大的主要体现。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就曾深刻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客观地说,现在一些学校也承认高水平与有特色相结合的重要性,但其理解的结合是一种机械的见物不见人的结合,对人才培养的考核还是以学生的分数、获奖等外在指标为主,而恰恰忽略了人格培育这一最为重要的内容。因为人格培育是最不好用功利性数字去测评的。大学需要跟踪社会变化,需要高度关注就业形势,但大学绝不应是职业技能训练场。大学不是为高水平而高水平,为有特色而有特色,大学应当是人格教育的神圣殿堂。大学所做的一切应当是给学生以家国情怀的养成、美好人生的启迪、坚强精神意志的铸造、高水平知识文化的传承,等等。青年健全人格的塑造离不开教师优秀人格的积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总而言之,当我们真正实现培育健全人格的这一根本目标时,高水平和有特色的任务才能算基本完成。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夏文斌,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