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 四个结合 爬坡过坎
——记东华大学的专业认证探索之路
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教育事业的新航标。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工作是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新要求。专业认证工作有助于建立自律、自查、自纠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高水平质量文化的培育和养成。
东华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艺、管、经、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校,在纺织学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成果,正是基于纺织学科的优势,学校先后跻身于“211”工程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的54个本科专业分布于8个学科,缘于学科差异及开设时间不同,在遵照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各专业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逐步形成了底蕴不同的专业特色。
近年来,东华大学为顺应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定位、功能、结构、格局的变化,将专业认证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抓手,初步形成了校外第三方专业认证与校内自主专业认证相映成辉、相互促进的“双轮驱动式”工作格局,以“四个结合”的工作思路推动专业认证的两个轮子不断爬坡过坎,谱写了一曲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新歌。
1 审时度势与大胆尝试相结合
2016年东华大学接受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的入校考察,获得了专家组高度肯定。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如何从教师教得好转向学生学得好,如何将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质量保障体系切换成大众化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质量保障体系,是摆在全校教职工面前的两道难题。
学校审时度势,以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将专业认证置于构建新型质量保障体系的龙头地位,及时制定《东华大学关于加快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实施方案》,通过专业培训和日常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新理念导入教职工观念中,渗透到各项工作的细节中。
面对非工程类专业认证标准、认证程序等尚不明确的形式,为使这些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校本着一视同仁的原则,以有所突破、有所作为为目标,大胆尝试,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校内自主认证的要求,使认证工作覆盖到所有专业。
3年来,校外第三方专业认证和校内自主专业认证的双轮驱动式认证格局已经蔚然成形。6个工程类专业接受了教育部门评估中心选派的第三方专业认证专家组的入校考察,与此同时,学校自聘高水平专家组,对非工程类的日语专业和金融学专业开展了校内自主认证,对认证中的未知和未定领域进行了探索。
2 全面启动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学校在分析各学科专业特点、特色的基础上,确定了开展专业认证的第一个原则是“全面启动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使专业认证理念横向普及到所有师生,纵向扎根到所有专业。
针对工程类专业,要求所有专业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各项要求,有意识、有方向地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方面加以改进提高,加大实验室建设与改造力度,改扩建工程训练中心,设置了实验技术人员选留引进和职称晋升通道。截至2018年底,7个工程类专业学院的实验教学中心全部完成了新一轮的建设,实验条件大幅改善,实验功能大幅增加,高标准选留了一批实验技术人员。
针对非工程类专业,要求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的各项指标,推动各专业尽快参与到专业认证的体系中,全面修订培养方案,吸收这些学院的教师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工程认证培训,安排教师观摩部分工程专业的认证过程。尝试制定了《东华大学自主专业认证细则》,按照“参照标准、程序相似、自聘专家”的原则,对非工程类专业开展校内自主认证。
3 分步开展与重点推进相结合
学校在全面启动专业认证的过程中,切实把握工作目标与专业现状之间的平衡,根据专业基础和前期准备情况,设定目标、划分重点,工作方向和工作内容均有所侧重,使专业认证工作及时登上了有序、有效的轨道,适时融入了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规划。
学校将全校所有专业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没有参加过专业认证,但专业基础雄厚、业界声誉卓著的工程类专业,如纺织工程;第二类是2016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前已经参加过有关部门认证考察的工程类专业,如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这两个专业已经分别多次接受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专家的认证考察;第三类是其他未接受过专业认证的工程类专业,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自动化、服装设计与工程等;第四类是非工程类专业,如理学、人文、经济、管理等学科的专业。
作为第一类的纺织工程专业,其专业认证的意义尤为突出,不仅是为了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更是承担了为我国纺织工程专业开展认证工作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的使命,学校在国家教育部门评估中心及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的支持下,2016年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开先河,第一次接受了专家组的入校考察。
由于第二类的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有过多次接受专家入校考察和现场指导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其重点任务是根据上一次专家组的意见开展持续改进工作,除了修订培养方案外,加大了实验室建设力度,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也得到扩充,分别于2016年、2018年再次接受了专家的入校考察。
至于第三类专业,尽管专业建设基础扎实,人才培养效果明显,但专业教师尚未接受过专业认证理念的洗礼,对于什么是专业认证以及如何开展专业认证认识模糊,因此其重点任务是对教师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尽快开展认证工作。学校先后组织校外培训8次90余人次、校内培训5次40余人次,为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扫除了障碍,2017年和2018年两年内,分别有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等3个专业接受了专家考察。
第四类的非工程类专业占了学校总专业数的五分之三,不仅数量多,而且差异大,在开展专业认证过程中,面临着认证标准不明晰、教师不熟悉专业认证的双重困难。为此,在选派教师参加专业认证培训的基础上,鼓励专业教师先行先试,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的标准,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范式,自我分析各项指标内涵,逐步完善认证的程序和规范。
4 保障激励与目标考核相结合
宏大目标的达成既要有对美好愿景的热切仰望,也离不开定向性措施的驱动和激励。学校从保障激励和目标考核两个方面着手,使制度的牵引力和约束力同向同行,促使专业认证工作尽早启动、尽快见效,促使专业认证的理念早日落地生根。
一是发挥保障激励的牵引作用。学校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先行者先投入”的措施。在工作支持方面,对于刚刚启动认证工作的专业投入“种子经费”;而对于即将接受专家入校考察的专业则给予重点支持,优先保证其各项建设需求;在教学经费中增加“专业认证工作经费”,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用于与专业认证有关的学习调研、专家指导、支撑材料准备等方面。在人员奖励方面,要求学院将认证专员的岗位聘级至少上浮一级;一旦专业认证工作结束,则在奖励绩效中划拨专项绩效予以奖励。
二是用足目标考核的约束作用。为促使各学院扎实开展认证工作,在先进理念的浸润下将教育质量提高到新的层次,学校要求各学院3年内至少完成一个专业的认证工作,并将专业认证的完成情况作为各学院领导班子3年任期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为避免专业认证工作沦为政绩工程,对于教育部门评估中心受理的工程类专业,学校鼓励其争取获得受理资格,也允许其自组专家组开展校内自主认证;对于目前国家尚未受理认证申请工作的非工程类专业,则专门制定了相关办法,自聘专家在校内开展自主认证。
2016年以来,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纺织工程、自动化、服装设计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6个专业先后通过了教育部门评估中心专家组的考察。2018年10月和12月,分别完成了日语和金融学两个专业的校内认证,认证的理念和过程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认可。
3年来的实践表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丰富了学校质量文化的内涵,促使全体教职工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颠覆性的自省、自查、自改,转时态、转语态、转心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修订各项规章制度,改进工作方式。
专业认证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学校开启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优化调整奠定了基础,为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赋予了新的动能。
(来源:中国教育报)